——专访电影《近距离击杀》出品人袁熙伯
2025年9月,随着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获奖影片《近距离击杀》在央视电影频道的重播,这部2014年上映的战争悬疑片再次引发观众热议。近日,影片出品人、北京十月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熙伯接受本报独家专访,从创作初心、类型突破到行业思考,深度解析这部“国产战争悬疑开山之作”背后的故事。
真实事件打底:“罗生门”式叙事挑战审查红线
《近距离击杀》以1944年八路军“常胜将军”马德瑞离奇死亡为引,11年后遗体被发现头骨弹痕呈“3米内近距离击杀”,而非战报中的“流弹致死”。案件在仅存的4名警卫连幸存者中展开调查,昔日战友互相指认,真相如迷雾般扑朔迷离。
“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,但最棘手的不是史料考证,而是如何呈现人性的复杂。”袁熙伯透露,剧本创作阶段,团队曾因“军人自杀情节”与审查部门反复沟通。“我们坚持保留这一设定,因为战争会放大人的自卑与自私,英雄不是‘高大全’的符号,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。”最终,影片通过闪回手法交织时空,既展现战争的残酷,也揭露了角色在生死抉择中的道德挣扎。
展开剩余68%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曾评价该片:“从主旋律题材向商业类型转型的典范,用悬疑推理包裹战争与人性的内核,是近年来军事电影的稀缺尝试。”
拍摄艰辛:硬汉演员“砸酒”成兄弟,爆破戏险酿事故
回忆拍摄过程,袁熙伯用“玩命”形容。为还原真实水战场景,剧组在山西某水库搭建实景,主演董勇、张烜赫等人在冰水中浸泡20余天,董勇更因爆破戏导致耳膜受损。“李思博要在董勇耳边开枪,声音震得人头晕目眩;张烜赫全程背着巫刚老师突围,肩膀磨出血泡是常事。”袁熙伯笑道,“杀青那天,大家砸了一箱白酒庆祝——既是解乏,也是纪念这段‘兄弟情’。”
这种“硬核”拍摄风格延续至动作设计。影片开篇即是一场激烈的近身肉搏战,董勇与日军士兵在泥水中扭打,招招见血。导演孙铁要求演员“拒绝套路化表演”,甚至亲自示范格斗动作,导致手腕扭伤。袁熙伯感慨:“中小成本电影拼不了特效,只能用真实感打动观众。”
市场突围:夹缝中求生,用品质对抗好莱坞
2014年5月,《近距离击杀》上映时面临严峻挑战:前有《超凡蜘蛛侠2》首日狂揽7000万票房,后有张艺谋文艺大片《归来》强势来袭。袁熙伯坦言:“当时压力巨大,但我们坚信类型差异化是唯一出路。”
影片最终以“战争悬疑”的稀缺题材和烧脑叙事吸引了一批核心观众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分析:“战斗英雄的人性劣根性在电影里被戏剧化呈现,最终通过战场洗礼完成蜕变——这种‘真男人’的成长弧光,恰好契合了男性观众的情感需求。”
尽管票房未达预期,但《近距离击杀》凭借艺术价值斩获多项荣誉:2014年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入围影片、第十三届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作品奖。袁熙伯认为:“好电影不一定有好票房,但能引发行业思考就是成功。我们证明了中小成本电影也能在类型创新上走出自己的路。”
行业反思:“电影人要有引导观众的担当”
在采访中,袁熙伯多次强调电影的社会责任。“董勇老师曾说:‘如果观众喜欢什么就拍什么,那不如去看二人转。’我深以为然。”他直言,当前电影市场过度追求娱乐化,导致历史题材被消解、英雄形象被解构。“《近距离击杀》敢拍军人自杀、敢揭露战争丑恶,是因为我们相信观众需要被震撼、被反思,而不是被麻醉。”
这种创作理念也体现在十月天传媒后续作品中。从《日照好人》到《荞麦花开》,公司始终聚焦现实主义题材,用小人物的故事传递大时代精神。袁熙伯透露,目前团队正在筹备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,“我们会继续探索主旋律与商业类型的融合,让英雄主义真正落地生根。”
十年过去,《近距离击杀》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尽,但它对人性的叩问、对类型的开拓,仍如一枚子弹,精准击中中国电影市场的靶心。正如袁熙伯所言:“电影不仅是商品,更是时代的镜子。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使命,就是让这面镜子照得更亮、更远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联丰优配-海口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app下载-网络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