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龙尾岛风云录:中越五十年恩怨,南海棋局谁能笑到最后?
午后的阳光有点晃眼,翻着老地图时,我突然被“白龙尾岛”这几个字绊了一下。小小的名字,背后藏着一大摞故事——像北部湾里的那根鱼刺,总在不经意间硌得人心里发痒。
说起来,这地方可真不大。3平方公里多点,比我家楼下的小区都没大多少。但位置嘛,有点意思:海南往西120公里,越南海防市也差不多120公里。就像两个邻居,中间摆了个桌子,还都想伸手够盘菜。
历史上它的名字挺乱,一会儿叫“浮水洲”,一会儿又成了“德梅约岛”。欧洲人来这片海浪打船板的时候,还给它起过外号什么night in gale(暴风夜),后来嘴一歪,说成了夜莺岛。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见还以为是唱歌的鸟呢,其实就是那片海太容易刮风闹事。
再看现在,它归越南管辖,人倒是不多——九百来口子吧。据说鲍鱼养得不错,可惜我没吃过,不知道是不是比咱青岛那边的鲜美。不过资源这东西,从来都是让人动心思的大杀器。有油气、有渔场,还有地理优势,那谁舍得松手?
其实最绕不过去的是1957年。当时中国和越南关系铁得很,中国为了帮抗美援朝(哎呀不是,是抗美救国),把白龙尾岛租借给了越南50年。本意是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,你拿去用,对付美国佬要紧。这种事搁今天看,有点像你把钥匙借朋友住几天,他搬进去了还装修加盖阳台,到期却赖着不走,说房本写他名儿……啧啧,这滋味不好受。
2007年租期到了,中国提议归还,但对面直接摇头:“这是我们固有领土。”而且早早划进自家行政区里。这一下,两边气氛立马变冷。你想啊,本来说好只是暂住,现在反倒被认作主人的感觉,这哪能忍?可问题是国际法庭也没个明确判决,就这么卡壳在那里,各执一词呗。
回头看看,当初中国出于意识形态和地缘考虑,把小岛交出去,是信任也是战略;但时间久了,对方习惯成自然,再想收回来难度直线上升。而且北部湾资源越来越值钱,不仅渔民盯着,各路石油公司、国家队都虎视眈眈。一块蛋糕分的人多,怎么切才公平?这个题目没人愿意提前交卷。
其实整个南海都是这样,大大小小几十个争议焦点,全世界都凑热闹:中国画九段线圈地盘、菲律宾搞仲裁案、美国军舰天天遛弯,日本跟在后面拍照发朋友圈…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,每条航道、每座礁石,都可能引发新麻烦。有时候我琢磨,他们要是真坐下来开家庭会议,那茶水估计永远喝不到底,总有人站起来吵两句再摔门出去——循环往复罢了。
话说回来,要论实力,中国确实占优。不管经济还是军力,都比周围邻居强不少。这几年填出来的新人工岛屿,看卫星图一个接一个,还修机场修码头,把纸上的主权慢慢变成现实操作。但其他国家也不是吃素的,比如越南,占据实际控制优势的小礁滩拼命开发,又跟美国眉来眼去拉帮结派;菲律宾则更爱打官司,上国际舞台喊话求支持,只不过效果有限罢啦……
至于域外势力,美国、日本这些常客,他们更多扮演搅局者角色。隔着太平洋插手,也许更希望看到这里一直僵持下去,好顺便维护自己利益。所以真正意义上的“主宰”,短时间内恐怕谁也捏不死对方脖子,只能各自守住已有阵地,小步试探,看下一轮怎么变化呗!
如果让我猜未来走向,大概率还是谈判与摩擦并存。一方面大家嘴上喊和平共处,但背后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利益;另一方面,也没人真敢彻底撕破脸,因为代价太高,“两败俱伤”这种剧本大家伙都怕。从某种角度讲,小小白龙尾就像整片南海的一枚缩影——历史遗留+现实博弈+情感纠葛混杂一起,没有标准答案,也没有速效药丸解决掉所有问题。
偶尔刷新闻时看到关于这里的新消息,我总会停顿几秒,多瞄两眼地图。有时候脑袋里冒出奇怪念头:假如当初租借协议细节再严谨一点,会不会结果不同?或者,如果双方真有一天坐下来敞开心扉聊明白,是不是还有机会找到折中的办法,让大家别只想着抢蛋糕,而是一起做顿好饭?
毕竟,无论怎样争夺,这些土地和水域最终承载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与梦想。不知有没有哪个在北部湾捕鱼的大叔晚上收网回家,会遥望远处灯火阑珊的小孤岛,自言自语一句:“唉,希望以后还能安安心心撒网吧。”
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历史定论。
联丰优配-海口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app下载-网络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